在大宗商品行业,通常习惯把棉花的国际贸易问题视为中美关系的风向标。2021年,随着部分国际大品牌服装公司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厂事件的发酵,对我国棉花产业格局和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展望2022年,市场主要博弈的主题就是棉花的高成本和全球的供需转弱的前景,在此背景下,整个棉纺市场将如何展开博弈?
【问策2022·香自苦寒来——2022大类资产线上展望峰会】第五场纺织原料专场的主题是《印度能否拯救新疆棉》。
本场圆桌的参会嘉宾:
主持嘉宾:
董淑志 对冲研投创始人、总经理
圆桌嘉宾:
赵越峰 东方证券研究所纺织服装分析师
朱根生 瑞嘉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方晓琴 Viterra Agriculture China
郦振华 中恒供应链有限公司研究交易部总监
核心观点
整个服装行业来看,好的赛道基本上还是在突飞猛进。包括新疆棉事件之后,国内品牌其实是占了非常大的认知上的红利。第二个赛道,增速可能不是那么快的一些休闲、童装、女装这些赛道,基本上国内外的企业都在走这个消费升级或者慢慢提价。化纤对棉花的替代,短期来看,在利益的驱使下,肯定会有一个化纤和棉花切换的动作。但是从长期来看,可能还是会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均衡的水平。
现在最大的一个矛盾还是我们中国的纱线价格和印度的纱线价格之间巨大的差异。往年1月份、2月份,是印度市场棉花上市压力最大的时候,也是棉纱具有竞争优势的时候。今年的情况恰恰是相反的。如果按照现有的印度棉花的价格去算现在的棉纱价格的话,还是有利润的。
2月份的USDA种植意向报告预期不是很悲观,棉花种植面积应该还是会增长一部分的。海运的问题带来的装运速度比较慢,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按照合同的棉花到不了,那只能是采购新疆棉。中国还好,有国内的棉花,又有国储,还有进口的棉花,有配额。像东南亚这些反而是更加麻烦一点。这个矛盾要么就是转化纤,另外有可能降一部分产能。
现在这个阶段,轧花厂依然是处在另外一个囚徒困境里面。轧花厂在这个位置上,现在其实没有太多选择可言。从金融工具方面,倒是可以结合一些期权之类的稍微做一点,但是这个实际上无法完全解决他的困境状态,只不过能稍微减弱他的一些成本,或者是降低一些风险。但是整体来说,既然所处的位置不对,选择就不会太多,基本就这样。
以下为本场圆桌会议纪要:
问题一:棉花下游的消费,分为国内和出口,内外需求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状况?
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很典型的结构性的分化,就是内冷外热。外热体现在做出口加工和织造的一些企业,外需订单回流的红利,包括整个订单的排产周期,体现的非常好。包括纱线企业,包括一些制造成衣的企业,在盈利上、扩展的周期上都体现出比较积极的一面。
在海外整个疫情政策比较松。基本上东南亚、欧美几个国家对疫情躺平,正常的一些服装、家纺的需求基本上都已经回到了疫情前的甚至说高出疫情前的水平。带动了国内整个出口订单比较好的恢复。
另外,去年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几个月之间,出现了一些疫情防控比较严格的措施。国内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去年在年中至年末的时候享受到了比较大的这一波订单回流的红利。
但是站在2022年这个维度来说,其实还是要辩证的看这个问题。一方面东南亚的工厂生产开始恢复到正常的状况下,比较短的一些订单会有重新回到东南亚工厂的趋势。今年来看,外需边际的改善,很难看到一个更好的向上的趋势。
外需还是保持相对比较平稳,因为一些订单或者外资的一些品牌,该给国内企业订单的还是会给,毕竟还会考虑订单的安全性、交付的安全性。所以外需这块可能还是相对比较平稳,韧性比较足的这样一个状况。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比较弱的还是内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还是国内疫情的防控,去年下半年出现的疫情,对线上和线下的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家对未来的经济包括收入的预期观望或者说相对比较谨慎。第二个方面,疫情对大家社交和一些消费场景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目前来看,很难有一个拉动棉花或者拉动上游原材料需求量大幅起来,或者说能够很明显改善的这样一个亮点。但是政府层面包括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开始慢慢发力的状况下,可能消费这块在今年的年中到年底会有改善的契机。总的来说,今年从目前格局来看,还是一个外部相对比较热,内部相对比较冷的状况。
问题二:地产需求主要是对应的家纺市场,可以看到房屋的销售数据断崖式的下跌30%。在未来一年里,从家纺这块来看,还会继续延续这样的状态,还是说未来会变得好一点?
产业或者说资本市场看家纺这个行业,还是会想到它跟地产的相关性,或者至少跟房屋销售的相关性比较高。实际上从目前家纺的销售结构来看,跟房地产、房地产周边相关的一些需求,其实只占1/3不到的水平。剩下的2/3多,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像一些送礼或者一些置换的需求,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一些品牌对一些品牌的替代,可以理解为消费升级。
我们上述几家上市公司,可能可以代表家纺做的相对比较高端的一些公司,去年的毛利率和整个相对客单价的改善是非常明显的。有很多上市公司反映,原来在线上大家基本上都是卖一些平价的货品,基本上200元到300元的4件套,这个主流价格带也不敢提升。但是去年已经有公司在双十一的时候,把客单价做到700-800元的水平,其实也出乎他们的意料。
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家纺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品牌的市场,其实慢慢在摆脱单纯依靠房地产消费周期的状况,还有是消费者的偏好,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入主流的消费市场,愿意为一些高品质的产品去买单。这个可能也是未来不光是一些国内品牌,也是一些上游的制造企业可以走的一个方向,就是在量可能增长不多,或者比较平稳的状况下,通过一些品质的改善,或者说价格的提升,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营能力。
问题三:2022年服装市场有什么样的变化?
前两年很大的特点就是运动赛道的整个大幅的提升,或者说整个份额大幅的提升。原先大家可能觉得运动基本上是打球或者说做运动的时候穿的服装。可能更多的面料是一些功能性的面料,棉纺的面料比较少。这两年运动的概念在宽泛,更多会搭一些像运动休闲或者运动时尚的概念。
像国内外的一些运动品牌其实不是纯的运动品牌,可能是偏时尚的品牌,只要往运动这个风格里切的时候,终端的销售会体现得非常好。所以运动这个系列,是过去几年整个服装消费的比较大的热点。上游的成衣企业或者面料企业,跟运动相关的一些面料可能不一定是棉纺,可能是一些化纤类的产品,或相关的一些成衣制品,可能它的景气度和订单的稳定性是比较高的。
另外偏休闲或者比较大类的一些服装,休闲、童装、女装这块,基本上下游的企业,现在找的共同的方向就是消费升级,不管是通过整个产品的迭代,面料的功能性的增加,或者说整个时尚性的增加,或者说通过品牌年龄化的增加,去增加品牌的内涵或者产品的内涵。其实最后走的路都一样,最好能提价,提价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能力,或者说应对整个原材料价格或者各种各样的零售波动之后的生存的一个优势。
其实整个行业来看,基本上就是两个大的变化,好的赛道基本上还是在突飞猛进。包括新疆棉事件之后,国内品牌其实是占了非常大的认知上的红利。第二个赛道,增速可能不是那么快的一些休闲、童装、女装这些赛道,基本上国内外的企业都在走这个消费升级或者慢慢提价。所以基本上我们国内服装的消费,虽然看上去整个数据不是那么亮眼,可能百分之二点几的这样一个增速,但其实内部的结构分化还是比较明显。
问题四:现在整个全球棉纱混战状态是怎么样的?
其实不说全球棉纱的这种混战状态,因为现在最大的一个矛盾还是我们中国的纱线价格和印度的纱线价格之间巨大的差异。比如说在印度今天32支的普疏,按照我们进口的所有的费用加上成本大概在33000元每吨。我们自己国内的32支的普疏,可能国内也有一些专门用印度棉来纺32支普疏的工厂,他们现在的价格基本上在28500,这个价格差距就非常大了。
因为我们自己也做一些棉纱的代理,印度一些纱厂往中国销售棉纱,应该说在过去差不多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棉纱这块我们基本上没有做过任何的这种销售。
往年1月份、2月份,是印度市场棉花上市压力最大的时候,在过去十几年,印度棉花的低点基本上都会出现在1月、2月,这个时候也是棉纱具有竞争优势的时候。
今年的情况恰恰是相反的,这个时候棉花的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同样的纱线的价格也是非常高。棉纱实际上陆陆续续在交货的,在到货的都是一些可能一个半月以前下的单子,但这些单子的成本也不会太低,基本上也会在27500、28000、28500这样一个水平。我自己大概的记忆,28500以后基本上没有新的采购,中国基本上也没有新的采购,因为它涨的时候是跳涨的,涨的速度非常非常快。
问题五:现在国内生产棉纱亏钱,印度有多少利润?
如果按照现有的棉花的价格去算现在的棉纱价格的话,还是有利润的。但是这个利润实际上是一种纸上利润,因为现在棉纱的销售,出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两天印度国内棉纱的市场,其实已经非常慢了,也是很难走得动。可能也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会去买,按照印度纱厂自己的说法,印度国内的消费也很难支撑现在棉纱的价格。
这两天的价格基本上应该在130美分,这是印度当地棉纱的报价,到中国的价格大概在136美分。当然这个跟2021年比当然是算很高了。但跟美棉来比已经差不多持平了。这是非常高的水平。产生这样的水平的根本的原因,是印度国内市场是非常热的。
问题六:印度棉花上市进度特别慢,到底是为什么?
印度棉花上市进度慢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2021/2022年度印度棉花的种植实际上是有推迟的,推迟了大概有10天,特别是中部和南部有10天左右的推迟。第二,我们也看到印度棉花的种植面积大概有5%到6%之间的同比降幅。当然第三个原因,就是现在大家可能都会特别关注的,单产会是什么情况。
但是要注意一点,我们在谈印度棉上市量的时候,总喜欢跟去年去比对,去年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去年棉农是非常非常积极的去交售。我记得去年大概这种时候,CCI敞开收棉花的时候,印度的棉农去排队三天三夜,甚至吃住都在车上面都有。当然之所以惜售,也或许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棉农惜售比如他们觉得今年自己的单产有问题,所以即便是已经给出了历史的高价,但仍然愿意去往后压一压。所以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表现出这样一个非常非常低的上市量。
按照道理,1月、2月上市的量应该是最大的时候。但是现在看,一天10万包都不到,这是非常非常少的。
问题七:2月的USDA月报有没有可能再进一步去调低印度棉的产量,会调在什么水平上比较合理?
这个我感觉大概率是要调的,还是要往下去调的,按照现在的情况,最起码应该要调到580万吨。因为按照580万吨去算,不说它的单产会有多大的变化,按照面积来说,基本上580万吨也是一个合理的产量水平。可能基本上印度本国的棉花的圈子里面,基本上已经把产量预估调到550万吨了,500万吨的都有,当然500万吨还是有点夸张。
问题八:中国和印度,棉花的主要采购国和来源国在哪里?目前美国还有巴西现在的资源,属于一个什么状态?
从2019年中美贸易战开始以后,中国把一些进口的国家调整到巴西,当然后来印度也有受益,这两年还是回到了美国市场。澳洲本来是大概80%以上的棉花都要出口到中国来,自从中澳关系比较紧张以来,澳棉已经会运到印度、孟加拉这些国家。
印度本来是自己还出口棉花,出口到孟加拉,出口到巴基斯坦,出口到土耳其都有。但是今年这种情况,可能朱总还是比较保守的,我看到像CCI就直接调到550万吨,刚才也说到了可能500万吨。
这种情况下,印度当地可能会比较保守,要么很高的价格去买,要么现在不报价,这样印度可能要double进口。那选择可能也就是美国、巴西、澳洲。
中国、印度还是主要从这几个出口国、产棉国进口,就是美国、巴西、还有澳洲。现在这几个地方出口的总量达到了1000万吨,这个1000万吨其实是很影响消费的,除了刚才讨论的开工率,化纤之类的,1000万吨的棉花的需求放在那边,但是能不能到达需求的国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比如说美国现在的情况,虽然休斯顿港口稍微有点好转,但是美国仓库的出库,平板车的人工的劳力,加上美国内陆运输的劳力还是非常的严峻。孟菲斯那边是特别的严峻,没有劳力。二月份、三月份没人去把这些棉花运到港口去,这是一个问题。
巴西也是运费已经涨了很多,这两天东南亚的一些客户一直在寻立即装船的棉花,但是运费报不出来,或者说根本就到不到那边。澳洲棉花是有的,但是澳洲运到马来西亚,或者是澳洲运到越南的船期也非常的困难。
所以现在把消费放那么高,但是到时候中国需要棉花,国家也配合发配额,但是需要的棉花能不能真正的落实到中国,准时的运到印度,这是后面大家都比较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问题九:美国尽管现在出口销售还是不错的,装运很慢。现在到印度或者到中国,船期推了多久了?
到印度我不知道,但是到中国,因为中国的配额是有时间期限,是2月底的,从目前看来,我们公司也不能作为一个特例来说,因为我们公司有其它的大宗商品,比如说大豆、玉米等等,船运公司可能会给我们的保障更加多一点。
但是我听说市场上本来2月底能保证到港的,可能现在或多或少有点问题。现在其实从报价上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是二三月份船期的价格就非常的贵。六七月份船期的,可能报价的定价稍微会低一点。一方面是对现在船运紧张的预见,那后面稍微便宜点可能是大家对后面的价格的判断,另一方面是对后面是不是疫情有所缓解,或者采取的措施会不会有变化,可能对运输的缓解力度稍微好一点。
问题十:对今年美国的种植面积,还有弃耕率怎么看?
弃耕率我没有研究,不好意思。种植面积是每年2月份会出一个种植意向报告。其实在这之前,一月份有个美国种植者协会,就是棉农会自发有一个种植意向报告,1月份数字已经出来了。去年是预计种植棉花的面积是1191万公顷,今年他们自己预期的是1256万公顷还是1250万公顷左右,相当于比去年提高了10%左右。
因为去年在所有的农产品当中,整一年棉花期货表现也是非常好的。而且美国的棉农买的种棉花的设备、收割棉花的设备,也都是挺昂贵的。如果说没有发生特别大的价格上面的落差,或者粮棉比上亏钱的话,我觉得还是愿意种植棉花的。所以我觉得2月份的预期不是很悲观,应该还是会增长一部分的。
问题十一:对于新疆棉农,还有现在的高棉价、高成本问题,有什么感受?轧花厂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未来市场的预期是怎样的?
现在新疆整体销售进度肯定今年是比较缓慢的,确实棉农表现的比较幸福,但是轧花厂压力比较大。实际上说也是跟前面的行情发展有一定关系,到大概10月中旬的时候,国家方面的调控实际上是打断了整体的路径,整体新疆的成本区间相对来说是比较密集的状态,基本上是在23000到24500的区间内。之前的期货价格一直跟新疆的收购成本是处于一种倒挂的状态。
所以轧花厂的心态方面,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压力,因为今年的整个销售进度偏缓,农发行贷款之前给的保证金相对偏高以后,自筹资金这一块相对来说放进去的比较多,所以压力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大一点。
所以在去年的时候促成了很多焦虑性的操作,包括1-5反套操作。现在来看,5月反套操作结果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前一波跌的时候,其实对于很多轧花厂来说,在那个位置被迫止损掉,是比较可惜的一个状态。但是其实前面打下去,包括空头对于这个市场的预期特别偏弱的情况下,实际上相当于都没有给轧花厂出路。这种情况下,轧花厂只能是被动性的联盟或者是躺平。实际上这种情况下也导致了近期的,在1月合约最终交割的时间段,再叠加外盘,包括宏观原油之类的,在炒通胀预期下的,期现回归的动作最近是体现的非常明显。所以实际上慢慢的已经接近了部分轧花厂,特别是南疆的低成本的一些轧花厂的成本线了。
所以最近一周左右,轧花厂的出货是有一定的出现。实际上如果完全没有给他们出路,那么他们肯定是拼死抵抗,但是有一部分出路的情况下,大概率有人是会慢慢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期货制度设计上面其实已经保证了大概率一定会给轧花厂套保的机会,否则整个期货各方面的仓单以及期现回归这个逻辑一直是存在的。
但是刚才大家也说了,对于全球来看,现在外盘包括美棉这个期现的矛盾,以及印度这个矛盾当前来看好像是无解状态,确实每年这个期现结构,今年可能来说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促成了国内内盘确实也有前期低位打压的一些空头,不断的平仓,以及不断有多头进场,导致这个期现回归到这个位置上。
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当前这个时间点确实还是太早了,因为实际上继续往上走的话,确实还是会给轧花厂更多的套保机会,这种情况下就会天然的消解掉,前期最强的一个期现回归逻辑,以及仓单的逻辑是直接会消失掉。后面的话无非需要外盘或者是宏观不断的提供动力,去支撑整个盘面往上推。而且实际上外盘传导到内盘的话,需要一个路径,需要通过下游这一块,真正看到下游这一块的好转,包括下游纺织厂的库存去化,包括下游像我们这样的一些贸易商的库存去化,这个都得看到。
然后才能真正传导到对新疆棉的消化力上面。否则的话实际上还是短期,无非就是从新疆轧花厂手里,接盘的人就变成了这个期货上的一个多头资金。期货上的多头资金实际上也是具备羊群效应的特性,反正需要不断的有驱动力或者有刺激才能维持强势。一旦出什么意外或者出什么问题的话,至少在四五月份之前这一段时间内,你很难找到成体量的接盘的人去提供特别好的流动性,短期实际上是有点透支这种效果的状态。所以短期外盘之类的可以表现得非常强。但是内盘如果出现一个特别强势的,或者是过度的一个上涨的话,后面可能反而会出现一个比较剧烈的波动的可能性。
当然对于远期来说,可能我还是相对比较看好,但是你短期不能太强,这个对轧花厂来说可能是一个好事情。但是对于整个行情发展来说,本身不应该动的时候,如果动了的话,后面这个行情的变数就会变大,短期的话我基本上就这么一个观点。
问题十二:现在新疆棉价格那么高,让新疆棉的轧花厂摆脱这个困境,或者是解救它的路径有哪些?
前面有轧花厂的一个囚徒困境在那边,但是实际上现在这个阶段,轧花厂依然是处在另外一个囚徒困境里面。囚徒困境的特点就是前面犯了一个错误,导致后面选择的时候选择并不多,或者只有一种选择。
那现在是怎么一个状态呢?进场的这个点是不对的,或者进场的这个点是在身不由己的一个状态。所以这种状态下,跟下游纺织厂当前的状况是割裂的,下游这一块其实我们也清楚。近期虽然纱线价格是稍微涨了一点,但是整体来说是没有跟上或者跟进并不是特别强力。所以实际上说轧花厂就面临困境,我到底是卖现货还是卖期货,卖现货可能能挺个价格,大家按照300多家这个轧花厂联盟来看,大家互相遵守规则。但是架不住有人会慢慢往外销售,因为实际上这么大一个群体里面,其实是很难统一起来的。只要有人在往外面卖的话,实际上就会弱化挺价的效应。
实际上整个市场的参与群体,其实在国内市场郑棉这一块很明显,无非就是轧花厂、纺织厂、期现商,还有投机资金。短期纺织厂的接盘能力或者提供的流动性,相对来说是比较低位的,或者是提供的现货流动性是相对比较稀缺的情况。那既然多头资金给我机会的情况下,我只能选择直接抛给多头资金。多头资金往往有一个情绪化的问题。一旦宏观情绪好,一旦外围情绪好,就非常亢奋,大家看涨预期非常一致。
但是中间又会有一个路径,就是打顺风仗大家都比较舒服,但是一旦遇到什么阻力的时候,一旦有什么意外的时候,跑的时候,下面没有更多人进来,导致变成一个庞氏骗局,短期就会营造成流动性枯竭快崩的一个效应。其实昨天这种状态其实已经有一个小的缩影,白天增仓将近2万手,晚上很快下来就很多,但是跌了三四百点以后,相对来说下方有一定流动性出现,才起稳,就表现出这种状态。
所以实际上轧花厂在这个位置上,现在其实就没有太多选择可言。但这个主意我不能出,为什么呢?因为出了这个主意,本身就会弱化轧花厂本身的一个状态,因为对于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给一定的套保机会,先减轻一定的压力出一点。但是既然做了这个事情,又会弱化其他货物或者其他联盟者的一个从业心态,或者是所处位置的一个被动状态。所以实际上没有太多选择,只能祈祷外围或者印度这一块,印度棉解救新疆棉,我是没想出来太好的办法。
从金融工具方面,倒是可以结合一些期权之类的稍微做一点,但是这个实际上无法完全解决他的困境状态,只不过能稍微减弱他的一些成本,或者是降低一些风险。但是整体来说,既然所处的位置不对,选择就不会太多,基本就这样。
问题十三:海运的问题带来的装运速度比较慢,这个问题带来的矛盾会体现在哪些方面?企业怎么来应对?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说真的按不了规定,按照合同的棉花到不了,那只能是采购新疆棉。中国还好,咱们又有国内的棉花,又有国储,国储去年也是延期了,还有进口的棉花,有配额。
像东南亚这些反而是更加麻烦一点,像越南不产棉花,孟加拉不产棉花,巴基斯坦也不够用,印度自己现在也不够用。土耳其现在也是要进口棉花,每年要进口80多万吨棉花。这个矛盾要么就是转化纤,这可能就是刚才提到的反正是这么高的一个比价,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在产品结构上做调整。另外一个有可能降一部分产能。
问题十四:棉纱端怎么来解救新疆棉?
比如说中国正常的过去的每年可能五六十万吨的印度纱线进口,现在可能只有每年我估计二三十万吨的量。所以说如果说从现在开始,一段时间里面都没有印度的纱线进来的话,那自然的比如说10支以上的气流纺,一直到32支的普疏,还有精疏,这块的市场便宜的就没有了,得用中国自己的棉花去纺出来那个纱线,然后去计算价格。
过去因为都是按照印度本国的棉花去计算它的棉纱价格,然后进口进来,这个价格是相对来说便宜的,是比中国自己生产的纱价格要低。但是现在高出一截以后,显然中国就少了这块供应,未来市场会逐渐体现出来。
问题十五:中国棉纱什么时候能够跟印度棉纱一个价?谁往谁回归,什么时间,什么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完全是中国棉纱去朝印度棉纱回归或许也不一定对,当然也有可能中印棉纱继续向上涨,中国也涨,印度继续涨。但是如果一定要让我胆子大一点来讲的话,其实是有可能中国棉纱向印度棉纱来回归的。因为印度现在的纱线价格暂时可能动不了,因为它棉花的成本在这放着,要想它降幅很大,也很难。但是综合的棉纱现在还是比较便宜的,所以还有提升的这种空间。
所以如果说春节以后消费得到一些好转,或者说其实不仅仅是印度市场,带动了整个市场,其实国内的消费在12月份也是有一些边际的好转的。包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棉花的价格涨,纱线价格也是从最低,比如说32的纱26000多、27000,到现在28000多,所以说你一定要我讲谁向谁回归,那我个人觉得是有可能中国向印度的那个价格去走的。
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要关注的事情是什么呢?假设印度的产量真的就是550,那会出现一个什么局面?真的孟加拉没有棉花用,越南原来计划好的,每年都是计划这个时间从印度去采棉花的,没有棉花用。可能包括像印尼、泰国都有一部分。那怎么办?这部分或许消费是没有了,但是你也要想到,这块纱线的供应也没有了。
所以说反而是从纱线上面,将来可能会更早的来体现这个问题。当然印度的产量这一块我觉得还是要跟的,如果说真的印度的产量变成550万吨甚至更低的话,那真的不好说。或许新疆的轧花厂躺平,现在暂时的躺平是一个不错的状态,可能过一段时间就自动解救了。
问题十六:化纤和棉花,下游纺织这块,服装或者家纺这些厂有什么反应吗?
化纤对棉花的替代,在疫情之前,大家其实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觉得人造的纤维替代天然的纤维,化纤替代棉花,其实是一个很顺的过程。为什么?人造化纤它的功能性,它各种各样的韧劲还是强于棉花。那通过技术的改善,包括整个纤维的改善之后,必然是慢慢替代棉花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大家会觉得特别是对中国人,对东亚人来说,棉花制成的产品,它的舒适性,它的贴肤还是会更好一些,体验会更好一些。特别是对黄种人来说,所以他们觉得说棉花这个纤维不太可能会被替代掉,至少双方在份额上来说,是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
从短期来看的话,因为这个比价关系,棉花价格包括纱线价格还是偏高的这样一个水平。所以对纱线企业来说,必然是有这样一个选择的过程,这个不是看行业长期的逻辑,可能更多是短期的利益的决策。但是从长期来看,我觉得可能还是会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均衡的水平。你不考虑价格的波动或者说消费结构的一些变化,它可能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均衡的水平。但是短期来看,我相信在利益的驱使下,肯定会有这样一个化纤和棉花切换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