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纺织企业无法保证正常交货,已经有多个本来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也有部分接单的工厂开始在中国直接采购。
位于河北高阳的一家家纺工厂,接到了一个印度的大单。该厂老板感慨说:"开厂3年来,第一次接到印度订单,开口就要浴巾5000条以上。"
浙江金华的一家工厂更是接到来自国际品牌ZARA几十万条桌布的出口大单。这个订单原本是由印度纺织企业承接生产的,现在却突然转移到中国。几十万条桌布,占到今年该公司总产量的60%,接单后其营业额同比比去年暴涨5倍。
工厂老板坦言:"这些桌布之前都是在印度生产的,没想到ZARA会来,以前不敢想,从没见过这么多订单。"甚至,为保障完成订单,已新开了生产线,扩充两至数倍的员工,每天加班加点连夜生产。
看到这一幕,网友们感到高兴的同时,又有一丝担忧:"印度没法做,才给我们做,等印度可以做了,中国的企业怎么办""不要被这次集中爆发的订单所迷惑,纺织产业抓紧转型升级才是正道"。
确实,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全球最大的黄麻产国、全球第二大丝绸生产国、其纱线产能占全球22%。去年,印度纺织服装市场的规模在2500亿美元左右,纺织服装业占印度出口总收入的15%左右。
相比之下,中国纺织行业在原料、劳动力等方面,优势已不再明显。以至于近几年很多企业都从中国迁往关税较低、对承接产业发展有迫切需求的地区,如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印度。
例如,美国品牌耐克和盖璞在中国生产仅保留了23%和21%,优衣库则在考虑让越南承担40%生产的计划。
摆脱代工标签、加速建设自主品牌,实现转型升级已经成了中国不少家纺企业的当务之急。更何况,经过这么多年苦练内功,这些企业差的已不再是实力,而是一个从幕后走到台前,挑战洋牌子的机会。
前几天,拼多多在河北石家庄发布了北方家纺产业带新品牌计划。计划未来五年,支持高阳毛巾、深泽布艺、廊坊门帘等河北家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年销10亿级的品牌,帮助形成北方家纺产业高地。
通过互联网,将北方家纺产业带的优质产品与超过7.3亿消费者直连,有利于这些中小家纺企业打响品牌影响力,加速转型升级。往大了看,帮助这些企业扩大内销,也是符合经济内循环主题的。
可以预见,当中国纺织行业借助互联网打造出自己的护城河,情况也就反转了,不再是别人给订单就有活干,没订单就只能束手无策,主动权会掌握在我们手里。